2022年8月26日 星期五

道德經,第二章,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,的一些想法

 (寫這些對於經典想法,很可能在未來會覺得以前寫得不怎麼樣,但沒關係,算是學習的記錄吧)


道德經,第二章,的一些想法


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。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。

故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較,高下相傾,音聲相和,前後相隨。

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;萬物作焉而不辭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

----

20220826

原本以為開頭到"前後相隨",都是描述"只要有一端就會有另一端"。


但又覺得,頭兩句其實有點褒貶,從用字看來,老子不喜歡"天下皆知美之為美"和"皆知善之為善"。


我今天想,有了善,總是會有不善或偽善,這沒什麼好貶低的,所以關鍵可能在與「天下皆知」。如果只是局部人群知道某種善是好的,離開這局部人群,就變成"不同的善"是好的,那麼就不是「天下皆知」了吧。這種狀況,頗像多元價值觀、各種粉絲圈、同溫層。

所以,老子是否在推崇多元價值呢?


所以接著講有無、長短、前後之類的相生相隨。世界本來就是多元的,有一端就會有另一端,甚至多端。


所以聖人能做什麼呢?推崇某一端讓天下皆知為善嗎?應該不可。所以只能處無為。


----

20220826接著想


但是呢,即使處無為,仍然在做很多事:行(不言之)教、作萬物、生、為,甚至做到功成。


所謂功成,是什麼功呢?


多元價值的社會,會混亂嗎?還是有秩序呢?

在混亂中會生生不息嗎?還是在秩序中才生生不息呢?


生生不息是好的嗎?


我覺得,至少有兩種可能:


1.最後仍然有所側重,因為仍然有更最終的目的,是「生」,生生不息,為了生生不息所以在秩序中保有適當混亂,或在混亂中保有適當秩序,才能因應天地與人心變化而生生不息。


2.純粹放任,不管聖人做成了什麼功,之後不居功,隱姓埋名,然後可能繼續觀察社會,或者去他處做功。



老子道德經裡面題到多次「聖人」,聖人究竟是不是儒家以為的堯舜等聖人?我覺得不是,而是另有他人,並且因為處無為與不居功的緣故,沒人知道他或他們是誰,歷史也無紀錄,是無名者。




--------

2022.9.13

道德經第二章末兩句:"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"

網路上找到的解釋,大概意思是:正因為不居功不自誇,所以功績不會泯滅。

問1:難道說,道德經在教人如何擁有功績嗎?

問2:反問,如果""了,那就會""嗎?如果我居功或自誇功勞,那我的功績就會泯滅嗎?

答1、2:應該不是在教人如何擁有功績吧。

所謂功績,是在世人眼中聖人的功績嗎?我想:由於為無為,所以世人根本不曉得聖人做了甚麼,何來覺得聖人有功績?世人唯一知曉聖人有功績的可能,在於聖人自己說出來,一說出來世人就知道了,何來泯滅?還是說,一說出來,世人都不相信,所以泯滅了?

或者,所謂功績,是聖人自己覺得有功績嗎?功績泯滅指的是,如果聖人自誇則反而覺得自己的功績沒了嗎?這不是很讓人疑問嗎。

我覺得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、開花結果了就是結果了,如果無為而治算是功績,那有功績就是有功績,不會因為居功或自誇而消失,也不會因為保守秘密不說出來而消失。

問3:所以,所謂"弗居"是弗居了甚麼?所謂"不去"是不去了甚麼?

答3:我的想法是,""有"距離、遠離"的意思,而受辭有兩種可能:
一是不遠離人民;由於聖人不居功,就跟一般人民一樣沒甚麼特殊,所以不會被拱起來高高在上而遠離人民。
二是不遠離道;不居功,就像道那樣,或者像可見的天地那樣,為而不恃,如此聖人不居功則近乎道矣。


-----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