惜字樓
《淮南子·本經》中記載:「昔者倉頡作書,而天雨粟,鬼夜哭。」
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右史,有四目,仰觀垂象,發明文字。其助手左史沮誦記錄下來時,鬼神認為人類即將變為狡詐,而夜間哭泣。
《歷代名畫記》作者唐代畫家張彥遠(公元818至907年)則認為,倉頡造字引發如此異象,是因為文字深藏造化的奧祕,可以洞悉萬物包括隱形的精靈,所以有了文字之後,「造化不能藏其密,故天雨粟;靈怪不能遁其形,故鬼夜哭。是時也,書畫同體而未分,象制肇創而猶略,無以傳其意,故有書;無以見其形,故有畫。天地聖人之意也。」
對於字紙的敬惜,出自傳統文化對古聖人的尊敬與敬畏。文字是聖人傳給人類的特殊禮物,是神聖的,內含上天造化之祕,是開啟人類智慧、溝通天地萬物的瑰寶,不可等閒視之。
敬惜字紙的風俗,最早可從明代學者劉宗周的書《人譜類記》中,追溯到北宋的一位狀元宰相,名叫王曾(978年12月27日-1038年12月12日)。書中記載:「王曾之父生平見字紙遺棄,必拾而以香湯洗之,然後焚化。一夕夢至聖撫其背曰:『汝何敬重吾字之勤也。恨汝老矣,無可成就,當遣曾參來生汝家。』未幾生一男即沂公也。三元及第,為宋名相。」
明清時期,出現了一些專門勸人敬惜字紙的文章。如《惜字律》,要人們敬惜寫出或印出的文字,同時勸導人們在寫字時下筆要謹慎,不要損害別人。而《文昌帝君惜字律》、《文昌惜字功過律》、《惜字新編》、《惜字徵驗錄》等,均講述敬惜字紙的善報和怠慢字紙的惡報。《文昌惜字功過律》具體講述了惜字的二十四條功律和毀字、褻瀆文字的二十九條罪律,內容詳細講述各有多少功,及其獎勵,與各有多少罪,及其嚴重的罪報。
明朝《二刻拍案》卷一開篇詩曰:「世間字紙藏經同,見者須當付火中。或置長流清淨處,自然福祿永無窮」。第一段又寫:「話說上古蒼頡製字,有鬼夜哭,蓋因造化秘密,從此發泄盡了。隻這一哭,有好些個來因。假如孔子作《春秋》,把二百四十二年間亂臣賊子心事闡發,凜如斧鉞,遂為萬古綱常之鑒,那些奸邪的鬼豈能不哭?又如子產鑄刑書,隻是禁人犯法,流到後來,奸胥舞文,酷吏鍛罪,隻這筆尖上邊幾個字斷送了多多少少人?那些屈陷的鬼豈能不哭?至於後世以詩文取士,憑著暗中朱衣神,不論好歹,隻看點頭。他肯點點頭的,便差池些,也會發高科,做高官;不肯點頭的,遮莫你怎樣高才,沒處叫撞天的屈。那些嘔心抽腸的鬼,更不知哭到幾時,才是住手。可見這字的關係,非同小可。況且聖賢傳經講道,齊家治國平天下,多用著他不消說;即是道家青牛騎出去,佛家白馬馱將來,也隻是靠這幾個字,致得三教流傳,同於三光。那字是何等之物,豈可不貴重他!每見世間人不以字紙為意,見有那殘書廢葉,便將來包長包短,以致因而揩台抹桌,棄擲在地,掃置灰塵汙穢中,如此作踐,真是罪業深重。假如偶然見了,便輕輕拾將起來,付之水火,有何重難的事人不肯做?這不是人不肯做,一來隻為人不曉得關著禍福,二來不在心上的事,匆匆忽略過了。隻要能存心的人,但見字紙,便加愛惜,遇有遺棄,即行收拾,那個陰德可也不少哩!」
到了清代,敬惜字紙獲得善報的記載也多起來:
清代蘇州有「彭、宋、潘、韓」四大家族,居首的彭家非常繁盛,據說就與惜字有關。彭定求的祖父重視惜字,後來彭定求高中狀元,還建惜字會,僱人廣收字紙,每年焚灰計兩千餘斤,後來他的孫子彭啟豐又高中狀元,子孫科第連綿。
蘇州有個吳探花,名蔭培,號穎芝,對於惜字善舉,也是身體力行的,每當看見路旁被遺棄的字紙,他會不嫌污穢親自撿拾。
受科舉制度影響,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,寫在紙上的文字,不能隨意褻瀆。即使是廢字紙,也必須誠心敬意地燒掉。
焚燒字紙之處,名為惜字塔,亦稱為惜字樓、焚字庫、字庫、焚紙樓、文風塔、文峰塔、敬聖亭,在台灣多稱為聖蹟亭(惜字亭),客家地區稱敬字亭,琉球稱為焚字爐(琉球語:フンジルー)。與用於燒金銀紙的金爐不同,惜字塔是專用於燒毀書有文字的紙張的地方,是古代文人雅士「敬惜字紙」理念的體現之一,亦有崇敬倉頡、文昌帝君的意義。
惜字塔據說始建於宋代,到元明清時已經相當普及。惜字塔通常建造於場鎮街口、書院寺廟之內、道路橋樑旁邊。有些大戶人家亦在自家院內建有惜字塔。武平城北李氏宗親理事會2004年3月編修的《李氏族譜》中記載,清朝中期李氏先祖已有敬字惜紙的風尚,「居恆敬惜字紙,拾即焚爐,其崇文愛士,已見一斑」,而且經常性地到縣試考場撿拾字紙,「每值縣試,必親送子弟入校場,後提筐至各號拾字紙焚於庫內,其敬惜字紙如此。」。有些塔龕中供奉倉頡、文昌、孔聖等神位,並配以相應的楹聯與吉祥圖案。
(簡單搜尋網路資料,基本上從明朝開始出現惜字的記載與傳說,這些傳說我不確定真實與否,而且在明清開始出現惜字律之類的書,不曉在之前卻沒有?我以前都認為這些書是寺廟裡沒人看的善書,真假難辨。也許,在更久以前,是有敬字的傳統,也許出現在諸多文人的筆記中,我只是簡單用網路搜尋所以未能看見吧。
在現代的台灣,我小時候也曾聽聞有拾荒長者,在撿拾有字之紙;曾遊覽美濃客家地區,也看過惜字塔,用以焚燒字紙,這種對字的敬意,依然存在。連結上古時代的倉頡造字傳說,想像著,歷代先賢可能也那麼愛惜筆下的字,落筆前慎重,丟棄時也不隨便,甚至蒐集起來擇日焚燒,如此想著,彷彿有種輕煙縈繞古今。)
參考資料:
l
維基百科 倉頡
l
《歷代名畫記》
l
文化‧藝術/第493期
倉頡造字與民間惜字習俗 by 古春秋 https://www.epochweekly.com/b5/493/16848.htm
l
《二刻拍案》卷一
l
維基百科 惜字塔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