浮脈(陽)
浮在皮毛,如水漂木;舉之有餘,按之不足。
浮脈為陽,其病在表。寸浮傷風,頭疼鼻塞。
左關浮者,風在中焦。右關浮者,風痰在膈。
尺部得之,下焦風熱;小便不利,大便秘澀。
無力表虛,有力表實。浮緊風寒,浮遲中風。
浮數風熱,浮緩風濕。浮芤失血,浮短氣病。
浮洪虛熱,浮虛暑憊。浮澀血傷,浮濡氣敗。
沉脈(陰)
沉行筋骨,如水投石;按之有餘,舉之不足。
沉脈為陰,其病在裡。
寸沉短氣,胸痛引脅;或為痰飲,或水與血。
關主中寒,因而痛結;或為滿悶,吞酸筋急。
尺主背痛,亦主腰膝;陰下濕癢,淋濁痢泄。
無力裡虛,有力裡實。沉遲痼冷,沉數內熱。
沉滑痰飲,沉澀血結。沉弱虛衰,沉牢堅積。
沉緊冷疼,沉緩寒濕。
遲脈(陰)
遲脈屬陰,象為不及;往來遲慢,三至一息。
遲脈主藏,其病為寒。
寸遲上寒,心痛停凝。關遲中寒,癥結攣筋。
尺遲火衰,溲便不禁;或病腰足,疝痛牽陰。
有力積冷,無力虛寒。浮遲表冷,沉遲裡寒。
遲澀血少,遲緩濕寒。遲滑脹滿,遲微難安。
數脈(陽)
數脈屬陽,象為太過;一息六至,往來越度。
數脈主腑,其病為熱。寸數喘咳,口瘡肺癰。
關數胃熱,邪火上攻。尺數相火,遺濁淋癃。
有力實火,無力虛火。浮數表熱,沉數里熱。
陽數君火,陰數相火。右數火亢,左數陰戕。
滑脈(陽中之陰)
滑脈替替,往來流利;盤珠之形,荷露之義。
滑脈為陽,多主痰液。
寸滑咳嗽,胸滿吐逆。關滑胃熱,壅氣傷食。
尺滑病淋,或為痢積;男子溺血,婦人經郁。
浮滑風痰,沉滑痰食。滑數痰火,滑短氣塞。
滑而浮大,尿則陰痛。滑而浮散,中風癱緩。
滑而沖和,娠孕可決。
澀脈(陰)
澀脈蹇滯,如刀刮竹;遲細而短,三象俱足。
澀為血少,亦主精傷。寸澀心痛,或為怔忡。
關澀陰虛,因而中熱。右關土虛;左關脅脹。
尺澀遺淋,血痢可決;孕為胎病,無孕血竭。
澀而堅大,為有實熱。澀而虛軟,虛火炎灼。
虛脈(陰)
虛合四形,浮大遲軟;及乎尋按,幾不可見。
虛主血虛,又主傷暑。
左寸心虧,驚悸怔忡。右寸肺虧,自汗氣怯。
左關肝傷,血不營筋。右關脾寒,食不消化。
左尺水衰,腰膝痿痹。右尺火衰,寒症蜂起。
實脈(陽)
實脈有力,長大而堅;應指愊愊,三候皆然。
血實脈實,火熱壅結。
左寸心勞,舌強氣湧。右寸肺病,嘔逆咽疼。
左關見實,肝火脅痛。右關見實,中滿氣疼。
左尺見實,便閉腹疼。右尺見實,相火亢逆。
實而且緊,寒積稽留。實而且滑,痰凝為祟。
長脈(陽)
長脈迢迢,首尾俱端;直上直下,如循長竿。
長主有餘,氣逆火盛。
左寸見長,君火為病。右寸見長,滿逆為定。
左關見長,木實之殃。右關見長,土鬱脹悶。
左尺見長,奔豚沖兢。右尺見長,相火專令。
短脈(陰)
短脈澀小,首尾俱俯;中間突起,不能滿部。
短主不及,為氣虛症。
短居左寸,心神不定。短見右寸,肺虛頭痛。
短在左關,肝氣有傷。短在右關,膈間為殃。
左尺見短,少腹必疼。右尺見短,真火不隆。
洪脈(陽)
洪脈極大,狀如洪水;來盛去衰,滔滔滿指。
洪為盛滿,氣壅火亢。
左寸洪大,心煩舌破。右寸洪大,胸滿氣逆。
左關見洪,肝木太過。右關見洪,脾土脹熱。
左尺洪大,水枯便難。右尺洪大,龍火燔灼。
微脈(陰)
微脈極細,而又極軟;似有若無,欲絕非絕。
微脈模糊,氣血大衰。
左寸驚怯,右寸氣促。左關寒攣,右關胃冷。
左尺得微,髓絕精枯。右尺得微,陽衰命絕。
細脈(陰)
細直而軟,累累縈縈;狀如絲線,較顯於微。
細主氣衰,諸虛勞損。
細居左寸,怔忡不寐。細在右寸,嘔吐氣怯。
細入左關,肝陰枯竭。細入右關,胃虛脹滿。
左尺若細,泄痢遺精。右尺若細,下元冷憊。
濡脈(陰中之陽)
濡脈細軟,見於浮分;舉之乃見,按之即空。
濡主陰虛,髓絕精傷。
左寸見濡,健忘驚悸。右寸見濡,腠虛自汗。
左關逢之,血不營筋。右關逢之,脾虛濕侵。
左尺得濡,精血枯損。右尺得之,火敗命乖。
弱脈(陰)
弱脈細小,見於沉分;舉之則無,按之乃得。
弱為陽陷,真氣衰弱。
左寸心虛,驚悸健忘。右寸肺虛,自汗短氣。
左關木枯,必苦攣急。右關土寒,水穀之疴。
左尺弱形,涸流可徵,右尺若見,陽陷可驗。
緊脈(陰中之陽)
緊脈有力,左右彈人;如絞轉索,如切緊繩。
緊主寒邪,亦主諸痛。
左寸逢緊,心滿急痛。右寸逢緊,傷寒喘嗽。
左關人迎,浮緊傷寒。右關氣口,沉緊傷食。
左尺見之,臍下痛極。右尺見之,奔豚疝疾。
浮緊傷寒,沉緊傷食。急而緊者,是為遁屍。
數而緊者,當主鬼祟。
緩脈(陰)
緩脈四至,來往和勻;微風輕颭,初春楊柳。
緩為胃氣,不主於病。取其兼見,方可斷症。
浮緩風傷,沉緩寒濕。緩大風虛,緩細濕痹。
緩澀脾薄,緩弱氣虛。
左寸澀緩,少陰血虛。右寸浮緩,風邪所居。
左關浮緩,肝風內鼓。右關沉緩,土弱濕侵。
左尺緩澀,精宮不及。右尺緩細,真陽衰極。
弦脈(陽中之陰)
弦如琴絃,輕虛而滑;端直以長,指下挺然。
弦為肝風,主痛主瘧,主痰主飲。
弦在左寸,心中必痛。弦在右寸,胸及頭疼。
左關弦見,痰瘧癥瘕。右關弦見,胃寒膈痛。
左尺逢弦,飲在下焦。右尺逢弦,足攣疝痛。
浮弦支飲,沉弦懸飲。弦數多熱,弦遲多寒。
弦大主虛,弦細拘急。陽弦頭痛,陰弦腹痛。
單絃飲癖,雙弦寒痼。
動脈(陽)
動無頭尾,其動如豆;厥厥動搖,必兼滑數。
動脈主痛,亦主於驚。
左寸得動,驚悸可斷。右寸得動,自汗無疑。
左關若動,驚及拘攣。右關若動,心脾疼痛。
左尺見之,亡精為病。右尺見之,龍火奮迅。
促脈(陽)
促為急促,數時一止;如趨而蹶,進則必死。
促因火亢,亦因物停。
左寸見促,心火炎炎。右寸見促,肺鳴咯咯。
促見左關,血滯為殃。促居右關,脾宮食滯。
左尺逢之,遺滑堪憂。右尺逢之,灼熱為定。
結脈
結為凝結,緩時一止;徐行而怠,頗得其旨。
結屬陰寒,亦因凝積。
左寸心寒,疼痛可決。右寸肺虛,氣寒凝結。
左關結見,疝瘕必現。右關結形,痰滯食停。
左尺結見,痿躄之疴。右尺見結,陰寒為楚。
代脈(陰)
代為禪代,止有常數;不能自還,良久復動。
代主臟衰,危惡之候。脾土敗壞,吐利為咎。中寒不食,腹疼難救。
兩動一止,三四日死。四動一止,六七日死。次第推求,不失經旨。
革脈(陽中之陰)
革大弦急,浮取即得;按之乃空,渾如鼓革。
革主表寒,亦屬中虛。
左寸之革,心血虛痛。右寸之革,金衰氣壅。
左關遇之,疝瘕為祟。右關遇之,土虛為疼。
左尺之革,精空可必。右尺之革,殞命為憂。女人得之,半產漏下。
牢脈(陰中之陽)
牢在沉分,大而弦實;浮中二候,了不可得。
牢主堅積,病在乎內。
左寸之牢,伏梁為病。右寸之牢,息賁可定。
左關見牢,肝家血積。右關見牢,陰寒痞癖。
左尺牢形,奔豚為患。右尺牢形,疝瘕痛甚。
散脈
散脈浮亂,有表無里;中候漸空,按則絕矣。
散為本傷,見則危殆。
左寸見散,怔忡不寐。右寸見散,自汗淋漓。
左關之散,當有溢飲。右關之散,脹滿蠱疾。
左尺見散,北方水竭。右尺得之,陽消命絕。
芤脈(陽中之陰)
芤乃草名,絕類慈蔥;浮沉俱有,中候獨空。
芤脈中空,故主失血。
左寸呈芤,心主喪血。右寸呈芤,相傅陰傷。
芤入左關,肝血不藏。芤現右關,脾血不攝。
左尺如芤,便紅為咎。右尺如芤,火炎精漏。
伏脈(陰)
伏為隱伏,更下於沉;推筋著骨,始得其形。
伏脈為陰,受病入深。
伏犯左寸,血鬱之症。伏居右寸,氣鬱之疴。
左關值伏,肝血在腹。右關值伏,寒凝水穀。
左尺伏見,疝瘕可驗。右尺伏藏,少火消亡。
疾脈(陽)
疾為急疾,數之至極;七至八至,脈流薄疾。
疾為陽極,陰氣欲竭。脈號離經,虛魂將絕。漸進漸疾,旦夕殞滅。
左寸居疾,弗戢自焚。右寸居疾,金被火乘。
左關疾也,肝陰已絕。右關疾也,脾陰消竭。
左尺疾兮,涸轍難濡。右尺疾兮,赫曦過極。
脈法總論
脈狀頗多,未可以二十八字盡之也。然於表裡陰陽、氣血虛實之義,已能括其綱要矣。如《內經》之所曰鼓者,且浮且大也。曰搏者,且大且強也。曰堅者,實之別名也。曰橫者,洪之別名也。曰急者,緊之別名也。曰喘者,且浮且數也。曰躁者,且浮且疾也。曰疏者,且遲且軟也。曰格者,人迎倍大也。曰關者,氣口倍大也。此二脈者,後世不能深維《內經》之旨,而誤作病名,不知病因脈而得名也。曰溢者,自寸口上越魚際,氣有餘也。曰覆者,自尺部下達臂間,血有餘也。如仲景論脈,曰縱者,水乘火,金乘木也。曰橫者,火乘水,木乘金也。曰逆者,水乘金,火乘木也。曰順者,金乘水,木乘火也。曰反者,來微去大,病在裡也。曰覆者,頭小本大,病在表也。曰高者,衛氣盛也,陽脈強也。曰章者,營氣盛也,陰脈強也。曰綱者,高章相搏也。曰惵者,衛氣弱也,陽脈衰也。曰卑者,營氣弱也,陰脈衰也。曰損者,惵卑相搏也。《內經》十二,仲景十二,凡得二十四脈,未嘗非辨證之旨訣,而世皆置若罔聞,則有慙於司命之職矣。雖二十八脈亦已含藏諸義,然不詳於二十四字之義,又安能入二十八字之奧哉!而猶不止此也。陰陽不可不分而剖,色脈不可不合而稽,尺膚不可不詳而考,主病不可不諳而識,四者得,而持脈之道思過半矣。《脈要精微論》云:「微妙在脈,不可不察。察之有紀,從陰陽始。始之有經,從五行生。生之有度,四時為宜。彼春之暖,為夏之暑。彼秋之忿,為冬之怒。四變之動,脈與之上下。是以聖人持脈之道,先後陰陽而持之。若陽動陰靜,陽剛陰柔,陽升陰降,陽前陰後,陽上陰下,陽左陰右;數者為陽,遲者為陰,表者為陽,里者為陰,至者為陽,去者為陰,進者為陽,退者為陰,其恆經也。或陰盛之極,反得陽象,或陽亢之極,反得陰徵,或陽窮而陰乘之,或陰窮而陽乘之,隨症更遷,與時變易,此陰陽之不可不分而剖也。」岐伯曰:「察脈動靜,以視精明,察五色,觀五臟有餘不足,六腑強弱,形之盛衰,以此參伍,決死生之分。」又曰:「形氣相得,謂之可治。色澤以浮,謂之易已。脈從四時,謂之可治。脈弱以滑,是有胃氣。」《靈樞》曰:「色脈與尺如鼓桴相應,青者脈弦,赤者脈鉤,黃者脈代,白者脈毛,黑者脈石。見其色而不得其脈,反得相勝之脈,則死矣;得相生之脈,則病已矣。」又曰:「精明五色者,氣之華也。赤欲如白裹朱,不欲如赭。白欲如鵝羽,不欲如鹽。青欲如蒼璧,不欲如藍。黃欲如羅裹雄黃,不欲如黃土。黑欲如重漆色,不欲如地蒼。」此色脈之不可不合而稽也。《靈樞》曰:「審尺之緩急大小滑澀,肉之堅脆,而病形定矣。目窠微腫,頸脈動,時咳,按之手足窅而不起,風水膚脹也。尺膚滑而淖澤者,風也。尺肉弱者,解㑊安臥;脫肉者,寒熱不治。尺膚澀者,風痹也。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,傷飲也。尺膚熱甚,脈盛躁者,病溫也。脈盛而滑者,病且出也。尺膚寒,脈小者,泄而少氣。尺膚炬然,寒熱也。肘所獨熱者,腰以上熱;手所獨熱者,腰以下熱。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,腸中有蟲。掌中熱者,腹熱;掌中寒者,腹寒。魚上有青脈者,胃中寒。尺炬然熱,人迎大,當奪血。尺堅大,脈小,少氣,悗有加,立死。」又曰:「脈急者尺膚亦急,脈緩者尺膚亦緩,脈小者尺膚亦減而少氣,脈大者尺膚亦賁而起,脈滑者尺膚亦滑,脈澀者尺膚亦澀,此尺膚之不可不詳而考也。」《脈要精微論》曰:「長則氣治,短則氣病。數則煩心,大則病進。上盛則氣高,下盛則氣脹。代則氣衰,細則氣少,澀則心痛。渾渾革至如湧泉,病進而色弊。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。」《平人氣象論》曰:「脈短者頭疼,脈長者足脛痛,脈促上擊者肩背痛。脈沉而堅者病在中,脈浮而盛者病在外。脈沉而弱,寒熱及疝瘕,少腹痛。脈沉而橫,脅下有積,腹中有橫積痛。脈沉而喘曰寒熱。脈盛滑堅者病在外,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。小弱以澀,謂之久病;浮滑而疾,謂之新病。脈急者,疝瘕少腹痛。脈滑曰風,脈澀曰痹。緩而滑曰熱中,盛而緊曰脹。臂多青脈曰脫血。尺脈緩澀,謂之解㑊安臥。脈盛謂之脫血,尺澀脈滑,謂之多汗。尺寒脈細,謂之後泄。尺脈粗常熱者,謂之熱中。此主病之不可不諳而識也。」如上所述,不過大略耳。若欲達變探微,非精研《靈》《素》,博綜百家不可也。許胤宗曰「脈之候幽而難明,吾意所解,口莫能宣也。口且莫能宣,而筆又烏能寫乎?博極而心靈自啟,思深而神明自通,則三指有隔垣之照,二豎無膏肓之遯矣。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